关于李姓的起源众说纷纭,总结起来大概有九种说法之多。其中一种说法称,李姓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嬴姓。嬴姓的后人皋陶在尧帝手下做主管刑狱的大理官,他的儿子和孙子后来也都继任做了国家的大理,因此后人就将皋陶家族称为理氏。至于“理”如何成了“李”,史书上记载说,皋陶的后人曾经因“李子”而躲过了死劫,为了感恩就将“理”改成了“李”。然而李姓究竟来源何处,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。
人们一般认为李姓有两大重要分支,这两支成了李姓不断发展的源泉,李姓如今可以高居中国姓氏排行榜第一名,这两支李姓人功不可没。历史上这两支李姓人氏一支生活在陇西,另外一支则在赵郡。其中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渊就是陇西人氏。而赵郡李姓发展也很迅速,短短几代就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姓氏。后来李姓人不断外迁,将李姓植根在了更广阔的土地上,不断繁衍。
在中国,王姓是继李姓之后的第二大姓氏,也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行第八。 王姓最早并不是姓而属于氏,王氏是受到君主册封承袭爵位后的称呼。发展至汉代,王逐渐发展成了姓。关于王姓渊源,人们的说法并不统一。有人说王姓的始祖为生活在夏朝的殷人祖先王亥。王亥在商朝的地位极高,人们甚至用祭天之仪祭祀他。
在历史上王姓人最早生活在山西地区。汉代时王姓已经成了望族之姓,著名政治家王允就出身于山西的王姓望族。后来王姓不断扩大,在五姓七族高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,塑造了太原王氏的辉煌。因此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天下王氏出太原。”到了唐代,太原王氏更是风光一时,出现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大才子。初唐四杰之首王勃,诗画双绝的王维,七绝圣手王昌龄,以及诗作不多却依旧赢得了盛誉的王之涣都出自太原王氏一族。 后来王氏一族逐渐从山西迁往其他地区生活。四川、江西、浙江、安徽乃至广东和广西等地都有王氏族人的身影。至明清时期,部分王氏人还迁徙到了中国台湾和海外。
张姓是我国的第三大姓氏,在我国张姓分布很广,几乎各个地区都有姓张的人。其中北方地区的张姓人较多,在南方张姓人一般集中在四川一地。人们一般将张姓的来源归为三种。其中一支张姓人来源于黄帝的后人“挥”。据史书记载,挥是少昊的第五个儿子即黄帝孙子。由于他创造出了弓和箭矢,因此被赐予了“张”姓,他的后人也都以张当做自己的姓氏。据说起源于此的张氏人世代生活在青阳地区,即太原西南郊。
另外还有一部分张姓人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张的后人。史书上说,解张字张侯,他的后人们自称为张氏。后来晋国经历了政变,即历史上的三家分晋,张氏一族也随之迁徙到了新的区域,这支张氏人主要分布在山西、河北和河南三个省份。除了以上两种情况,还有一些人是赐姓或改姓后开始姓张的。因此张姓人在我国分布很广。
刘姓在我国属第四大姓氏,据史学家考证,刘姓如今已经成了全球华人十大姓氏之一。而日本史料上记载,他们的第三大姓氏高桥就源自我国的刘姓,相传高桥氏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。在我国历史上,刘姓也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姓氏。据统计我国古代帝王中最多姓刘之人,因此民间有“刘天下,李半边”的说法。
刘姓最早起源于上古尧帝的后人,祁姓陶唐氏。陶唐氏建立了刘国,他的后裔自称为刘氏,史书上将其视为刘氏正宗,是刘姓人最初的来源。到了周朝部分姬姓人改姓为刘,逐渐壮大了刘姓。除此之外,汉高祖刘邦即位后,不少大臣和归附的少数民族也都改成了刘姓。这三部分应该为刘姓人的主要来源。
刘姓人最早生活在河北,由于战乱等原因,刘姓人在不同时期分别迁往了河南、江苏等地。至唐宋时期,刘姓已经遍布天下,成为一个大姓。历史上,刘姓多出显赫之人,仅位居九五之位的就有六十六人之多,将刘姓人统治天下的时间加在一起能达到六百五十多年,几乎占到了我国封建历史的三分之一。
陈姓在我国的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五,也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姓氏。在南方地区,陈姓尤其普遍,在广东、福建等地,陈姓都是第一大姓氏。部分少数民族中也有人姓陈。 相传陈姓最早来源于妫姓,其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胡公。陈胡公,姓妫、名满,又称有虞氏,是舜帝之子商均的三十二代孙,生活在商末周初。
陈胡公是文王手下的陶正,主要负责制作陶器。由于其技艺精湛而受到文王和武王的重视,后来武王将其册封为陈国国君,武王还将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了他。陈胡公死后,谥号胡公,因此人们都称之为陈胡公,而他的后人则自称陈氏。这就是陈姓的来源。虽然说陈胡公是陈姓的得姓始祖,但并不是说所有姓陈的人都是陈胡公的后人。历史上不断有人受封为陈氏,或改姓为陈,陈姓的队伍不断扩大,而其来源也是五花八门,如今的人已经很难查出自己究竟是源出陈姓中的哪一支了。
据说最早的陈姓子孙生活在河南等北方地区,随着不断地迁徙,陈姓人多聚居在了南方等地,还有一部分人后来迁入了我国台湾。 陈姓中多出政治家、军事家,从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到唐朝宰相陈叔达、陈希烈,再到唐末农民起义军中的女首领陈硕真,乃至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和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、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都是陈姓人的骄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