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祠,是汉民族用以祭祀祖先之地,最早之时产生于商周时期,后来逐渐被儒家所崇尚推广,在明朝时期走入寻常百姓家。
在中国南方深受儒教宗法制度影响之地,至今留存着大量宗庙祠堂的建筑遗迹,其中多数为汉人所建。
而在泉州晋江市陈埭镇,有一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宗祠建筑,远远望去挺拔的燕子脊、鲜红的砖墙、坚硬的白色花岗岩石柱,无一不揭示着这是一栋典型的闽南特色古厝。
当人们走进细看之时,却会发现在正门门楣周围,以及雕工细致的石雕中,有着别具一格的阿拉伯文字,为这中国闽南传统建筑添加了一丝异域风情。
如果从高空俯瞰整座建筑群,则会惊奇的发现建筑群呈现出回字形结构,这便是中国少有、福建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的回族宗祠——丁氏宗祠。
宗祠,是汉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,并且是儒教宗法制度的体现。为何定居泉州且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,会建起这样规模可观祭祀祖先的建筑呢?
这件事还要从元朝时期商业繁盛的泉州城说起。
来自中东的阿拉伯人,自古以来多以经商为业,泉州在宋元时期为世界第一大港,是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起点,因此而聚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商人,其中就有不少远渡重洋而来的阿拉伯人。
丁氏宗祠奉元朝阿拉伯人赛典赤·瞻思丁为先祖,他曾经在元廷做官,官任平章政事,后代因经商而定居泉州,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之上繁衍生息。
据历史记载,元朝末年天下大乱,泉州爆发了“亦思巴奚”之乱,从此以后,泉州港城一落千丈,至今也没有恢复世界第一大港的称号。
兵祸迭起,赛典赤·瞻思丁的后代见时局混乱,朝不保夕,因此以祖先姓名的尾字化为汉姓丁,避居泉州晋江南岸的陈埭镇,并建立起了汉族特有的祠堂建筑,还以丁氏的名义编著了族谱。
据《丁氏回族宗谱》记载:隐伏耕读于其中,力行为善,咸知自远于法而保其家,故其属日以蕃。
可见,在很长一段时间,丁氏族人隐姓埋名,人口逐渐繁盛。丁氏子孙还以读书为业,在明朝万历年间,丁氏十世孙丁日进已经靠着科举之道,官拜南京户部江西主事。
“斥俸金八百余两,不召宗人一钱, 独资营建。”
丁氏宗祠原本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,后来毁于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,丁日进以一己之力,重新修葺了宗祠。
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,最为忌讳“神像崇拜”,最初丁氏族人还严格遵守“祀不设主,祭不列品”的民族习惯,后来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影响,在祠堂内部竖立起了祖宗神位,并以祭品供奉。
“秀擢龙门,六试七联捷。名魁虎榜,四闱十登科。”
在宗祠的楹联中,随处可见与中国儒家文化、科举制度有关的文字牌匾,明清之时,丁氏族人文风盛行,诞生了诸多科举进士、举人。
“父子进士”、“兄弟科第”、“六子簪缨”等溢美之词的匾额,挂满了横梁之上。
近代历史上,丁氏更是诞生了丁拱辰这位优秀的科学家,撰写了《演炮图说》、《西洋军火图编》这类研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书籍,并制造了中国最早的蒸汽机、火车、轮船等实物机械。
涨海声中万国商,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,中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新时代,丁氏族人也重新以商为业,创建了诸如安踏、361、特步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鞋业品牌。
丁氏宗祠,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,足以说明中华文化之包容豁达的精神,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,这便是古老的华夏文明至今屹立于东方的秘诀吧。